江南双版本

国军十万压境,我军三万选去留,没带过兵的陈云算笔账敲定:打他_东北_国民党_蒋介石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江南双版本 > 新闻动态 >

国军十万压境,我军三万选去留,没带过兵的陈云算笔账敲定:打他_东北_国民党_蒋介石

发布日期:2025-04-16 12:15    点击次数:190

国民党十万大兵压境,我军根据地仅有四个小县城。

这还不是最紧迫的,我军才三万多人,大多数还都是从当地农民新征的士兵,这些人不仅没有打过仗,有些人枪都没摸过一次,所以对于开枪这项基本技能,这些人压根就不会。

当然这还不算啥,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是可以补上这块短板的。

但国民党的十万大军都到眼跟前了,他可不会给你这个时间。

而且当时我军的给养还不足,战士们每天就俩冻窝头,有些战士连个棉衣棉鞋都没有,东北那天气,零下四十度这都是常有的事。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人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得挪地方,这仗就没法打,离开这个地方,是最好的选择。

但从来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陈云,在给所有人算了两笔账之后,我军这才定下心和国民党十万大军较量较量。

三个月的坚守,证明陈云的这两笔账还真没算错,以至于蒋介石失败之后,听到对手是没有带过兵的陈云,连声哀叹,共产党内真是有奇才啊!

那么整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有兴趣的小伙伴,听小编给您说道说道这件事。

展开剩余93%

当时日本人投降了,那么东北地区在当时,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方面来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所以东北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争夺的一个重点区域,那么当时的情况是,八路军离东北比较近,因为在冀东就有八路军创建的冀热辽根据地。而国民党在抗战时期一直在大西南,他这胳膊够不着东北。

于是我们就看到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就派出了一万三千人的部队挺进了东北地区,随后中国共产党就从各个抗日根据地派出了十一万人的部队,以及两万多名干部,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开始在东北接收日本人的投降。

这次接收,弄到了不少日式武器,随后部队就开始清剿残留在地方上的伪满武装和躲到山林里头的土匪,从而巩固了东北根据地。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蒋介石那绝对高兴不起来,所以在美国人的支持下,就开始往东北运兵。

于是到了1946年的时候,聚集在东北的国民党已经有了七个正规军,再加上国民党收编的伪满部队合到一块,这就对外号称六十万。

六十万人可真不少,那么蒋介石就打算利用这些部队做做文章,随后这就打算向东北解放区发起进攻了。

这个时候,不言而喻,国民党的势头相当大,不仅人数众多,他还背靠着美国人,要枪给枪,要炮给炮的,所以装备还特别的精良。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当时我军虽然和国民党的部队打了几场,取得了一些胜利,歼灭了一些敌人,但总归来说还是没法压住国民党的进攻,所以这就从东北的各大城市中退了出来。

最终东北联盟军(就是最开始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基本上就退到了松花江以北地区,一小部分退到了本溪东边,吉奉铁路南边,顺道在这里开辟了根据地。

说到这里,您就能体会到当时在东北的国民党部队,会嚣张到什么程度,他们甚至扬言要用半年的时间,占领整个东北。那样子,就像他们真能做到一样。

国民党嚣张是嚣张,但您要仔细分析的话,其实他自身也有一些问题。

啥问题呢?日本人投降之后,国民党接收了很多城市,那么接收这些城市的时候,他不可避免地就要分兵驻守。

这一分兵,国民党手头上虽然有四百多万部队,他也招架不住这么分。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国民党没法再向东北增兵,只能以目前这号称六十万的部队,来进攻我军。

所以当时蒋介石就算是想要对东北地区来个全面进攻,已经是不可能了,六十万的兵力可不够使唤。

在当时这一点算是,我军能占到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也为本文陈云做出决定做了很好的背景条件。

那么面对兵力不够的情况,蒋介石感觉这事挺大的,有必要亲自过去指挥才成。于是坐着飞机,就飞到了沈阳,召集部下,开始对东北的军事部署进行重新的谋划。

其实蒋介石就这习惯,每次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总喜欢亲自上手指挥谋划,所以国民党的将官也见怪不怪了。

那么在这次部署的过程中,国民党确定了要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策略。

啥意思呢?落到实处,就是先一口把实力比较弱的南满的我军一口吃掉,或者干脆把南满的我军赶到北满。

这就算把国民党在东北的大后方给稳定住了,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国民党就会全力针对北满,从而一举拿下东北,实现国民党的小目标。

那么这个计划粗略地看起来很不错,没啥疏漏之处,没成想国民党遇到了压根就不按套路出牌的陈云,落了一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结局。

不管怎么说吧,我们就在历史上,看到国民党下了这么一步棋。

在1946年十月十九号的时候,国民党集中了八个主力师,这合到一块可就有十多万人,兵分三路,扛着枪拉着炮这就气势汹汹的来了。

那么当时我军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当时我军在南满地区,就留了两个纵队——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

仗打到十一月二号的时候,第四纵队打了一个漂亮的仗,全歼国民党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顺道俘虏了八千多人,这俘虏里头还有这个师的正副师长。

这一仗算是对国民党军队来一个当头棒喝。

但说真的,损失一个师的兵力,在国民党这里,不算什么,他还是能承受得起的,毕竟十万多人吗?

所以这一仗并没有阻止国民党的进攻脚步,他还来劲了,有那么一个想要报复的心思在里头,国民党开始在第二十五师被消灭的地方进行增兵。

看那架势,这一仗确实把国民党给惹火了,这次国民党的进攻,不仅有空军配合,还拉来了海军,阵仗不可谓不大。

所以这以后的交手,国民党算是连连得手,好些地方就被国民党给攻占了,而我们的南满根据地就进一步地被压缩了,最终手里就剩下四个县城,临江县、长白县、抚松县和靖宇县。

根据地变小,周璇的余地就不大了。

而且就这四个县城,总人口才二十三万,当地的经济条件也不怎么好,再加上这个根据地是刚刚建立的,群众基础不是很好,老百姓还不了解我军。

这还不算啥,因为南满根据地被进一步压缩,使得整个南满根据地原本的地方工作人员,以及各个生产单位,再加上三万多人的部队,前后算一算,四个小县城可就集中了我们十万人。

这十万人吃穿住行,以及武器弹药的供给,这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所以您就能想象得到当时我军的困境。

这也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头部队战士一天只能吃两个冻窝头的事了,给养困难。

我军的应对之策

当时的情况很紧急,于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就想派一名中央领导过去,对部队进行统一指挥。

那么任务有了,于是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兼任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这就主动请缨,接了这副挑子。

于是在十一月二十七号的时候,陈云和肖劲光一块就来到了南满,来解决南满的困境。

这要是一般人来到南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开个会,看看到底有什么问题,什么情况。然后总结一下,看看如何展开工作。

但陈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打算用自己的眼睛看看南满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什么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毕竟通过一个人做调查,和自己去做调查,有时候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你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首先陈云去了部队里头,然后是群众,接着是找干部做调查。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根据很多人的回忆,陈云就带了一双耳朵,两只手,一边听一边记,很少自己说话的。

咋说呢?当时的情况都火烧眉毛了,但陈云能有这份定力,您不得不佩服他的能力。

这也就算了,其实当时陈云的身体并不好,因为他本身是南方人,而东北这个时间点上已经进入到了冬天,那天气冷的吸鼻涕都能吸进去两道冰溜子来。

所以陈云在这种环境中,他经常性地发高烧咳嗽,喝药也不见得好,就算是这样,他这一路调查都没有停下来,有时候遇到谈话对象在大街上,一谈就是两个小时的情况也是很多。

最终,一笔十分详细的数据,和调查出来的问题,就出现在了陈云的小本本上了。

根据分析,陈云发现敌强我弱这是事实,但如果把根据地手里的四个县城发展好了,这敌强我弱的条件必然会被削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也不是不可能的。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都有认识,过去八路军和日本人周璇,那也是敌强我弱,最后日本人也没拿咱怎么样,根据地还越弄越大。

所以当时陈云感觉,要想在南满打胜仗,这第一步南满的群众基础必须建设好,发动群众,得到群众的支持,这才能让一支军队由弱变的强大起来。

那么问题弄清楚了,着手就干。

因为时间紧迫,陈云并没有以命令的形式,把事情下放,由下边的干部实施,而是自己带着警卫员,翻开小本本找到之前调查出来的问题,直接去当地亲自处理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还更换了一批干部,树立起基层党组织在老百姓心中的威信。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基础就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

当然在军事上,陈云还对民兵进行了整顿,从正规部队抽调人手,担任民兵的指挥员,这样不仅加强了民兵的战斗力,还能够将混迹在民兵队伍当中的闲杂人员清除出队伍。

通过这些前期的铺垫工作,整个南满地区的情况就有了一些改观。

陈云看着南满的面貌,感觉国民党的十万大军,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应了那句老话,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

和国民党十万大军硬抗,也就成为了可能。

部队的分歧

时间拨到十二月份,南满的军事形势已经很严峻了,所以陈云把和他一块来的肖劲光派遣到了七道江前线指挥部。

肖劲光到了地,为了统一思想,就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但会议的结果很不好,将领之间有两个思想,一个是留下来坚持斗争,另一个是离开南满去北满。

是去还是留,一时僵持不下,就没法进入下一步。

面对这种情况,肖劲光写了封信让陈云赶快来七道江。

而在这个点上,陈云因为连日来的操劳,感冒已经变成了重感冒,连日来的发烧就一直没有压下去。

但接到肖劲光的信之后,陈云知道这事得赶紧解决,一刻钟都不能等。

于是陈云穿了一件军大衣,顶着寒风和暴雪就去了七道江。

等陈云赶到七道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

参会的各级将领并没有离开,都集中在屋子里等着陈云。

陈云一看所有人都在,也没说话,把门一关,脱了军大衣就和大家伙围着屋子中间的大火炉坐了下来。

陈云一看这些将领眼里那股子焦急的劲,就笑了:“不着急,今天也晚了,你们先回去休息休息,赶明天,我们再开这个会!”

所有人一听,也对,感觉这事争论下去一时半会也出不了结果,干脆都回去再好好想想,明天也许有些东西就能想通了。

等到参会的人准备走的时候,陈云到是把参会的南满省委领导给留了下来。

“说说看你们都有什么想法?”

陈云这是想把留和撤,双方的意见给总结一下,让省委领导先把话讲透了,把理由各自都说清楚了。

结果两种意见充分说明之后,陈云也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仅仅是说:

大家回去再想一想, 我们在南满还有没有文章可做?

思想总是有一个论证的过程,双方意见发表完之后,对于对方的意见都会有新的想法,这个想法需要沉下心里再想,所以当时陈云并没有说谁对谁错。

于是在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十四号的时候,陈云召集师以上干部开会,讨论的议题就是撤和留的问题。

其实这个议题意见讨论了两天。

一整个白天,双方还是争论不休,而陈云坐在哪里听双方的意见,思索这些意见和理由。

等会议开了一天,大家伙争论了一天之后,到了晚上,陈云差不多把双方的意见和理由都琢磨清楚了。

而到了晚上,也许是因为争论了一天,所有人员都鸦雀无声也不再争论了。

这个时候陈云反而开始说话了,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把参会人员给问的有点懵。

“南满能容纳多少部队?”

大多数人说四个军,也有少部分说三个军。

对于这个问题,陈云没有继续下去,而是回头说起了东北的整个战局,我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优劣。

总体来说,不管是人数还是装备,我军压根就不占优势。

接着陈云把进入东北的国民党部队比作一头野牛,整个头牛和牛身子是冲着满北去的,而南满恰恰就是国民党这头野牛的牛尾巴。

只要我们抓住了这头野牛的牛尾巴,牵制住这头牛尾巴,国民党就要面临顾头还是顾尾巴的选择,他就难了。

可要是这条牛尾巴挣脱了,他就可以全力冲击北满。

接着陈云给所有人员算了一笔账,我军在南满还有五个师,这五个师从南满一旦撤了,国民党可不会手软,一准趁着这个机会占领南满。

国民党在南满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后,他们就会从南满抽调出十个师,跟着我军撤离的部队,进入北满。

那么问题来了,从南满撤离出来的两个纵队五个师,能对付国民党多少部队,只有一个军。

可如果不撤离南满呢?南满能容纳四个军,那也就是说我军可以牵制住敌人四个军。

这笔账很好算。

接着还有一笔账。

如果我军撤退,长白山的环境可不好,损失个几千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么在撤退的过程中,国民党追上来的十个师可不会闲着,边打边撤成为了必然,这又要损失几千人。

而当我军在北满站稳脚跟之后,就必然会再次打回南满,那么这个时候又会损失几千人。

三个几千人,这一个撤退就要损失掉一万多人,保不齐三万多人的队伍,一半就没了。

而坚持南满战斗,部队的损失绝对不会比撤退要损失的多!

同样国民党来的是主力师,趁着这个机会吃掉他几个主力师,南满保住了,北满也会稳定,到时候再扩大战果,整个东北的局势就活了。

就这么一番话下去,所有参会人员都被说的心服口服。

于是陈云当时就说:

“你们要我拍板, 我就表态, 这就是, 坚持南满, 坚持就是胜利, 我们不走了, 都留在南满, 一个人也不走, 留下来打! 这个决心如果下错了, 责任由我来负, 不怨大家。大家要团结一心, 共同对敌。”

1947年初,四保临江打响了。

这是一场绝对的硬碰硬的战斗,国民党最为精锐的新六军,五十二军和七十一军加入了这场战斗。

而我军仅仅是两个纵队,依托临江工事进行抵抗。

因为之前的会议给所有参战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能坚持住,国民党就要倒霉了。

当南满的战斗打响之后,根据陈云的建议,北满的战斗也打响了。

北满部队三次下江南,这一招有力的打乱了国民党的布局。

第一次保临江,历时三十五天,第三纵队和国民党部队交手四十三次,第四纵队和国民党部队交手五十多次,最后歼敌近五千人(主力部队,其他协助国民党的杂牌不算!)

二保临江,歼敌五千二。

三保临江,十多次恶战下来,我军抓住机会,连续收复了五座县城,拿下国民党据点五十多处,歼灭国民党部队一万四千多人。

四保临江就打了九天,国民党已经招架不住了,一个整师加一个团的兵力被消灭了。这一次又歼灭了一万四千人。

而蒋介石部署的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策略这就被撕碎了,而东北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也就到了。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江南双版本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Powered by 江南双版本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